-
作者:justice 时间:2021-06-08 07:57:38
生气,简称为气,亦名内气、五气、阴阳之气。生气即太初清气的形态之一,郭璞《葬书》有云:“葬者,乘生气也。”“夫阴阳之气,噫而为风,升而为云,降而为雨,行乎地中而为生气。”因其行乎地中,其形不见,故又名内气。风水家认为内气行则万物发生,内气聚如山川融结,故土为气之外体,水为气之外形,是以山水之势行,即气脉之行;山水之势止,即气脉之止。山水之奇秀明丽者,乃地中吉气即生气所融结。因此,风水师们寻龙脉、察形势、觅星峰、辨水源、测方位、定穴场、倒仗放棺究深浅,诸如此类的最终目的,就是求乘生气,寻找这种能够焕发生命力的要素。
“大地生气”说是风水理论的精华。晋代郭璞的《葬书》中明确提出了“大地生气”说:“葬者,乘生气也。夫阴阳之气……行乎地中而为生气……气行乎地中,其行也,因地之势,其聚也,因势之止。丘陇之骨,冈阜之支,气之所随。经日: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”大地生气论也因此而成为后来风水思想的核心。
古时,人们认为天地万物分为对立的“阴”和“阳”,呲所谓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(《易传·系辞上》),随着认识的逐步加深,人们开始用“气”来解释阴阳。西周末年,太史伯阳父用阴阳二气的失序来解释地震,他说:“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,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。阳伏而不能出,阴迫而不能蒸,于是有地震”(《国语·周语上》)。太史伯阳父认为是因为阴阳二气失序,阳气受阴气的压迫而不能蒸升,因而发生了地震。
春秋末期,气论又有了新发展,《管子》在老子的“道”的基础上,提出了更明确的气论思想。把水比做地之血气,比做人之筋脉,是一种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初步体现。战国时期出现了把阴阳二气看做既对立又统一的气论思想,即所谓的“阴阳二气离合”说。《庄子》认识到了虽然“气分阴阳”,但二者能“交通成和”的对立统一关系,他认为阴阳“二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”(《庄子·田子方》)。《苟子》在肯定“气分阴阳”的同时,进一步指出:“天地合而万物生,阴阳接而变化起”,这已很明显地把大地看做一个类似于人体的有机体了。
而风水说正是在气论思想的启发下,以生气论为原理阐述自己的大地有机自然观的。
可以说,整个风水学都是以气论为主旨、以“生气”为寻找目标发生发展的,而“大地生气”说本身就是“大地有机”自然观的反映。